首页»版块 兴趣街区 慢生活 冬日暖阳

冬日暖阳

[复制帖子标题和链接]

820

荣耀粉丝212791195  LV4  发表于 2023-11-16 20:38:27 湖南 来自:荣耀畅玩20
正确认识人生矛盾,树立正确的得失观。丰富而复杂的人生,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。追问人生真谛,就需要对“人是什么”或“人的本质是什么”有一个科学的认识。翻开古今中外思想史,许多思想家对此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,其中不乏真知灼见,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料。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、观点和方法,揭示了人的本质之谜。他指出:“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,在其现实性上,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。”这一论断,使人的本质问题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科学的说明。人的属性是区别禽兽的特征,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,是因为人有道德。人们除了有物质需要外,还有精神需要,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。孟子说,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根本点就在于人能够“明于庶物,察于人伦”,即能本着“仁义”行事。荀子也说,人之所以能够保持群体性特征,归根结底是由于人能够遵守礼仪,否则人就会由于争斗而发生祸乱,祸乱发生就会造成人与人的彼此分离而变得弱小,就不能胜物。
​人是万物之灵,在历史进化程度,脱颖而出地创造人类文明。在以文明进步和社会群体中发展自身实际生产力、具体生活憧憬和思维体系,从人类整体和群体利益保障了物质基础和精神家园。始终奉承,“公义胜私欲”的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。两千多年前的《诗经》已经提出“夙夜在公”的道德要求,认为日夜为公家办事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。《尚书》也有“以公灭私,民其允怀”的思想,认为朝廷官员应当以公心灭除自己的私,这样就可以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和依附。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《治安策》中提出“国而忘家,公而忘私”,宋代的范仲淹在《岳阳楼记》中提出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都体现了强烈的为国家、为民族献身的精神。“得其大者兼其小”彰显出人生价值观的根本立场和世界观的落脚点,大河有水小河满,只有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了,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,实现个人的价值乃至社会价值、世界价值。
​审视人生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这对矛盾,是人生的常态,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智慧和修养。人们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中的得与失。首先,不要惧怕一时的失。人生不会一帆风顺,遇到一点挫折就轻言放弃,面对一点失败就灰心丧气,这样的人生不会创造更大的价值;在失意之际坚持不懈,在坎坷之时不断努力,这样的人生才能更有意义。其次,不要满足于一时的得。满足于一时的得,往往会放弃接下来的努力,以致造成最后的失败,历史上很多事件都诠释了这条人生道。最后,不要拘泥于个人利益的得失。个人利益的得失只能部分地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,在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。只有跳出狭隘利益的计较,追求高尚的道义,才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,实现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的社会价值。人们要自觉地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、国家利益相统一,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、民族前途相联结,在奉献社会、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展示个人价值。
​人终有一死,生命的历程是一个从生到死的过程,有生必有死,这是恒常不变的自然现象。生和死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对基本矛盾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正是因为人终有一死,生命短促而无常,才更体现出人生观的重要意义。古语有言:“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”,老人常说人,遇到对的人说对,遇到错的人说对,世间常有对,错误是正确的肥料和重生,谣言止于智者,做个智慧的人。善待这个世界,善良于自己的心,善止烦恼的慈悲悯人的胸怀大度。殊途同归,生死是自己的,老病亦己亦伴的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| 立即注册
简体中文 - China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